可以把烈酒給將亡的人喝,把酒給心裏愁苦的人喝,讓他喝了,就忘記他的貧窮,不再記得他的苦楚。
תְּנוּ־שֵׁכָר לְאוֹבֵד וְיַיִן לְמָרֵי נָפֶשׁ׃
יִשְׁתֶּה וְיִשְׁכַּח רִישׁוֹ וַעֲמָלוֹ לֹא יִזְכָּר־עוֹד׃
內容是母親教訓利慕伊勒王作王之道(三十一3-9),之前剛要求王不要喝酒,「恐怕喝了就忘記律例,顛倒一切困苦人的是非」(三十一5)。
接着母親就要求他可以把酒給其他人喝,表面看來的目的是使他們忘記各自困苦的處境。
訂閱即可取得存取權限
立即訂閱,即可閱讀更多內容。
黃天相
27-4-2021
後記:
這兩節經文的解釋,就能充份顯示釋經要注意的事項了:
(1)「將亡的人」和「愁苦的人」:我們解經不能單靠譯本,否則只能看到中文字面的意義。不能掌握該字的原本意思,結果就可以出現與經文截然不同的理解。
(2)「貧窮」:我們就算上網查該字的原文意思,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它的用法,譯經不是翻查字典的功夫。於是又忽略了經文的原意,出現釋經者自行估計出來的解釋。
(3)「苦楚」:很多字詞都不可能只有單一的意思,經文究竟有眾多解釋中想表達哪一個意思,就要看釋經者(或譯經者)的選擇和根據了。
(4)「給」:翻查了字典知道這動詞的意思,若不懂原文,根本不會留意是複數的用法,不是要求「王」去做的,結果又造成一場誤會的理解。
(5)「酒」:釋經者就算做了一切的功夫,掌握了一切的用法。若果沒有全盤的考慮,又可以出現與經文有相反的意思。「酒」是神賜福的物品,可是箴言怎樣看「酒」呢?這才是最考驗個人的能力了。
譯經不單是按感動,也是要求花功夫和下苦功的!我們譯經時可以說出正確的信仰和動人的內容,可以經文未必有這樣的意思啊!
後記才是重點
讚讚
唔係嘛!我最花時間寫的是正文喎!😭😭🤣
讚讚
你唔寫前面更加唔會睇後記,所以唔慳得😁😅
讚讚
我寫正文昨天花咗一晚,寫後記今早用咗五分鐘,仲係為咗在mewe宣傳,一雞兩味添。😝😝🤣🤣🤣
讚讚
證明釋經講就易,做就真係要花心機和時間,所以一定要睇你啲文章囉!😂😂😂🤣🤣
讚讚
有品味,識貨……🤣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