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不會或不敢反對聖靈的工作,可是我看到一些教會高舉聖靈工作的屬靈權柄,又不見得信徒有甚麼「剛強壯膽」的信仰。反而多只是在教會感受到「聖靈」的醫治、復興,離開教會又像其他人一樣,沒有分別。更多的是連聖經都不大看,單憑聖靈感動就可以維持神人關係,明白神的心意?

Hebrew Bible Study:Wong Tin Sheung
我從來都不會或不敢反對聖靈的工作,可是我看到一些教會高舉聖靈工作的屬靈權柄,又不見得信徒有甚麼「剛強壯膽」的信仰。反而多只是在教會感受到「聖靈」的醫治、復興,離開教會又像其他人一樣,沒有分別。更多的是連聖經都不大看,單憑聖靈感動就可以維持神人關係,明白神的心意?
有些學科的確着重實用性,有些則是理論或邏輯思考,各有不同的治學方法。可是我們常說信仰建基於聖經,連聖經內容是甚麼也不懂得,也全無知識,那又怎樣可以活出來呢?
傳道者指出人在地上面對的人和事,無論是悲喜都有定期,是人不能控制和改變的,重要的是人怎樣面對。
因為辦公室的電腦已用了多年,不知原因,每次登入的速度慢得很,有時登入後卻又當機,我要強行關掉電腦再開啟再等一陣才能成功使用,有時還要重複兩三次。於是就心想更換電腦的念頭了。
信徒的責任只是把信仰活出來,至於能否感動人或改變人,就不能由人控制。重要的是信徒若連是非善惡標準都沒有,把行不義的事看為成就大義的方法,把惡事、錯事合理化看為情有可原,或是為神而做,這才是善惡不分。
教書與教牧一樣,同是對自己要求的工作。事奉的好壞很多時並不取決於個人能力,而是自己是否願意付出(每個事奉者做成怎樣都會說自己盡了力的)。
我們活在世上,總是把焦點在於自己的得失,要對不滿意的人與事,影響着自己的情緒,又成為自己不能做好的理由。傳道者教導人可以享用自己勞碌的分,又不要只注目於這樣東西,因為無論多少,人在死時是帶不走,並留下來給繼承者,是自己控制不到是智慧還是愚昧。更重要的是,人花了多少功夫和時間,都改變不到神所設定的時間。
今天母親節有幸不用負責聚會,老闆娘和我可以陪黃阿媽返教會了。
不同學者都可以有不同看法,有時要解釋出經文真正的意思,不是單看書籍,而是在於自己有沒有能力判斷對錯啊!
傳道者指出人在地上的勞碌是神給予人去經歷,使人可以得到勞碌所得的分,人可以享用其中的分,但並不是「益處」,不用把人生的焦點放在享樂之中,否則人得到越多越好。傳道者以王的身份已示範了只是為了地上的建設和享樂,最終都是虛空的。
我們解經時最大問題是不求甚解,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一切,或是不理會書籍的質素,不顧作者的見解是否恰當,就當作權威。結果人云亦云下成為多人的看法,變成教會的傳統解釋,反而不能接受其他不同的解釋,這樣才是問題。
近幾十年來發展網上服務,真的是為世界帶來不一樣的改變,不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已拉近,可以在轉瞬之間與對方聯絡,並且把一切資源互通,任何人也可以在網上取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我們面對不同處境,正顯示出我們的信仰素質,不能單憑想像就當作神一定按我們的期望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傳道者以王的身分經驗地上一切的享受,總結最終都是虛
講道是否理想,一方面是看講道的預備功夫是否足夠,這是自知的。另一方面則是要根據自己的表現,那就要看會眾的反應,就可以清楚知道。
我們很多時看聖經只按自己的主觀判斷或喜好,把聖經人物照着自己的想坐像來塑造了他們的形象,最明顯的例子是把雅各看為死抓着東西的欺騙之徒,既可看約拿為貪心怕死之徒,又同時作為宣教的典範。至於參孫,很多人就把他看為由第一天起就不顧自己拿細耳人的身份,不斷放縱自己的負面人物。究竟聖經是否真的想表現這個意思嗎?
限聚令放寬後,多日來看到新聞報道,各人好像大解放一般,無論甚麼戶外地方,都出現大量群眾。很多人都說自己是「抗疫疲勞」,一定要出外鬆一鬆,仿似是要用其他方法使自己「疲勞」一樣。我卻完全無動於中。
我個人認為要成功宣講一篇講道,主要依靠三個條件,都是與講者個人有關的,分別是講者的學識、個人經歷和他的表達技巧,三者要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講道要成功就要看講員的質素和預備的功夫。
信仰是神人關係的互動,不單是對神的態度,也是包括與神關係建立後對人的態度。信徒有時以為自己要從世間退出來,才能建立與神親密的屬靈生命。我們斷不可能自稱對神有敬虔的崇高境界,卻又可以用惡行對待人,也不應常口稱愛天上的父神,卻又可用惡謀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