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常懷著敵我分別的態度,因不高興對方就影響到自己在那地方的事奉。可是每一位先知蒙召時都知道自己服待的對象絕不會令自己高興的頑梗之輩,他們都願意回應神的呼召。他們能夠堅持,神並不是替他們解決一切的問題,而是要他學懂怎樣勇於面對困境,才是惟一能夠走出來的方法。

Hebrew Bible Study:Wong Tin Sheung
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常懷著敵我分別的態度,因不高興對方就影響到自己在那地方的事奉。可是每一位先知蒙召時都知道自己服待的對象絕不會令自己高興的頑梗之輩,他們都願意回應神的呼召。他們能夠堅持,神並不是替他們解決一切的問題,而是要他學懂怎樣勇於面對困境,才是惟一能夠走出來的方法。
信徒的問題不是不知道信仰,而是像耶利米形容以色列人對神的態度:「口能與祢相近,心卻與祢遠離」。正如若向信徒查詢祈禱會還是看電影重要,估計大多數信徒是會選擇祈禱會,可是現實他們卻是多會看戲,少有參加祈禱會。
有時真的要嘗試過才能夠有資格發言,縱使未必是完全準確,起碼也是屬於經驗之談,這也是這【教與學系列】的方向,是分享自己多年來的信仰和事奉經驗,同樣未必正確,但起碼都是自己過往曾經驗過的。我不是單是「教」,自己還仍需要「學」的。
多年前在聚會前分享人生何必只為了錢權名利而活,事後有人回應我只是「酸葡萄」。無錯,人可以有不同標準看自己的人生。也可以花盡時間和精神去爭取。當然是否爭取到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爭取到是否適合自己才是問題。
信仰應該要在不同現實的處境中活出來,我們若只按著個人的標準跟著環境團團轉,又如何經驗神的帶領,了解神的計劃?人可以質疑,可以困惑,可以憤怒,也可以不滿,但卻不能成為放棄信仰原則的理由。
信徒的問題有時不是不相信神,而是把自己想像出來的神,當作真正的神,變相把自己當作「神」,只是相信自己。一切都要自己覺得正確才能接受,要自己感到舒暢才會活出自己所認為的信仰,這樣的話,自己跟從的對象只是自己,而不是神了。
昨天吃晚飯時聽到電視傳來的聲音,報道說小朋友沒法上
新瓶舊酒系列要就此結束了。因為再說下去,就會涉及現在的人與事,似乎不大好了,只好暫時停止。到了現在我仍未想到有甚麼親內容使大家感到興趣,大家若有其他建議,歡迎提出,以作考慮。
希伯來聖經的序言目的並不是交代「作者」身份,也並不能作為證明作者的證據。這只是編修者收集、編輯昔日「具權威人士」的信仰言論,目的是教導編修者後來的處境。
我們不應崇洋,更不應尊猶,高過於兩者的適當位置。我們不是要高舉猶太傳統,更不應以為較教會傳統正確。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他們怎樣理解神,以及怎樣活出他們所認為的信仰,才是較有價值的方向。
傳道者就是教導神給我們有「永恆」觀念,不是要求我們妄想控制將來,而是叫我們預備好目前,來面對掌握不到的將來。
今天參加網上崇拜,聽到牧師祝福我們時,表達對神的信心,祂必會保護我們遠離新冠病毒,以及一切疾病,必賜給我們平安。這真的是對神的「信心」嗎?這與沒信仰的人都是期望相同的事,為何我們相信了神,就必定可以得到如自己所願的事呢?
我重回學院,除了裝修後樓下出現了輔導中心,多了幾間辦公室,可用的地方充裕一點外,其他地方都沒有任何改變,包括同工仍是一樣。惟一不同的是我原本要兼任圖書館主任,我離職後自然由另一個同工接替。院長遵守承諾,我重投學院,沒有叫我「重操故業」,也沒有安排我做任何行政的工作。
舊約神學與聖經神學發展為不同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舊約不能單從新約的角度來理解舊約,否則就是把千多年來以色列人的信仰經驗局限在幾十年新約書卷中(這並不是否定從耶督基督的角度來看經卷),卻又忽略同時期猶太人所承傳的信仰傳統。
現在最大的問題已不是問題本身,製造問題的人沒有問題,反而提出問題的人卻成為有問題的人,結果標籤為負能量、無愛心、欠造就、缺憐憫、負面思想……
本文只為學生提供書評的示例,沒有其他目的。
最近我就勸戒同學,他們在現時的處境應該表達出與眾不同的勇氣,也應該展示自己屬神工人的素質。
釋經的目的並不是找出作者或編修者的原本意思,因為這是不可能的,皆因我們只能從經文中找出意義,也不能直接求證於他們。我們只能按現有的經文理解出意義,可是有不同的釋經法,因此我們不是務求有一致的意見,而是提供合理的見解。
我從回教書的行列,除了教書,每星期也騰出一兩天時間寫書,於是我在2007年就完成了我第二本書,這正是我期望的事。做了多年直到現在,每天都是做相同的事情,就是開着電腦不斷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人不能控制環境是人所共知的事,人面對環境的反應卻是決定於自己的信仰境界。很奇怪每個人都知道這情況,可是又願意隨意環境走,寧願作惡也在作不惜。路是難行還是行路是難,取決於是人自己的選擇的結果。正如掃羅以為追殺大衛處於上風,結果反而自陷險境而不知道,大衛處於惡境,卻反而成為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