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二十三篇是講道常用的經文,究竟原本想表達甚麼意思呢?

Hebrew Bible Study:Wong Tin Sheung
詩篇二十三篇是講道常用的經文,究竟原本想表達甚麼意思呢?
巴蘭為何對耶和華「敬虔」,可是回應他卻是神呢?耶和華為何代驢開口說話呢?
教會傳統常把雅各看為負面人物,用盡欺騙的手法爭取他想要的東西,可是編修者是否想表達這個意思呢?
該隱和亞伯都是對神帶來供物,為何神有不同反應?
不同場合講了許多次,可以世人總仍喜歡理解為「耶和華必有預備」。
信徒常說要緊握著神的應許,甚麼是應許?斷不能把聖經中一節半節就當作是神對自己個人應許。信徒最大問題是先有自己的期望,然後找經文內容配合,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信仰。信仰真正意義在於人放下自己的心意,願意接受神的吩咐!我們要明白應許的目的究竟是甚麼?
「生命和事奉」的關係密切,可以有兩層的意思,第一是指事奉的生命,這是指我們的素質。第二是指生命的事奉,就是我們對神的態度。這不關乎於我們說甚麼,而在於我們做甚麼。
教會傳統有時把基督的觀念混亂,無可否認,耶穌基督是彌賽亞,可是彌賽亞並不定是息的兒子。自希伯來聖經起,彌賽亞是當時的受膏者,並不是指神的兒子。
默示是神與人傳遞信息的過程,不應違反傳遞信息的常理,否則人也可不能明白的。
掃羅要求交鬼婦人尋求已經死去的撒母耳,藉此尋求神的旨意,這故事出現了不同的問題:交鬼的婦人是誰?她有能力叫死人上來嗎?人死後可否在世上出現?故事中的「撒母耳」是誰?故事的焦點卻是掃羅要找交鬼婦人叫撒母耳上來的原因。
能夠看得完就真係好厲害的人,深感佩服!
學者在上世紀已相信聖經內的書卷不是在短時間內寫成的,反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形成,妥拉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是經過這長時間的流傳過程,學者從對經文的解釋,把注意力轉移至研究經文是如何傳遞的,這種歷史的分析是很重要的,起碼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去理解經文的本質。
很多人把摩西對亞瑪力人打仗時舉手看為祈禱的舉動,可是為何他舉手才會取勝呢?難道垂手就不可以是祈禱,卻因此而戰敗?
傳統理解大衛對抗歌利亞,是大衛依靠神以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可是從經文看到大衛是為自己衡量清楚,就算沒有戰勝把握,也沒有任何危險,若能打敗歌利歌,對自己的前途有莫大幫助。究竟這個故事主要教訓甚麼呢?
這篇文章寫了近十年,在不同課堂和場合都說了多次,但都不能改變世人對雅各先入為主的誤解!我們看聖經,不是看編修者所表達的意思,反而是把自己的個人見解或評論代替了經文本身表達的意思,若不配合自己看法的經文又像刻意忽略了,把經文變成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最大問題。
我們很多時把新約的污鬼邪靈,與舊約鬼怪惡魔的觀念混淆,例如把舊約中的撒但擔任著後來墮落後的魔鬼角色,結果把舊約和新約的不同觀念看作一樣。查實舊約本身是有自己獨特的意義和神學價值,其中的鬼怪是承繼了古代近東世界的宗教觀念,針對有特定的目的,若單把舊約的觀念等同新約,這就抹煞了以色列宗教保存鬼怪的原本意義和價值了。
回望自己十年前的說話,估不到竟然可以《詩情畫意》,並且連以為沒有希望寫的亞蘭文也可以出版呢!
我昨天尋找有甚麼可以作為刊物文章之用時,發現一份「
從舊約的世界來看,後期以色列人的宗教觀念發展有三個方向,第一,他們把近東世界的神納入「耶和華」中,特別是族長時期曾經驗的「外邦神」。第二,若是與族長時期沒有關係的神,則分為三個做法,一是把那些神看為別神或偶像(如巴力),一是看為神的創造物(如太陽),一是看為神的侍立者(如萬軍)。第三,一些導致人的災禍,如疾病和死亡等,都是來自鬼怪。
信徒常以一節半節的經文奉為兼金科玉律,結果把「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看為一切,全不理會原本的意思是甚麼,結果就反對一切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