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物文章系列】回到神的殿:論詩篇二十三篇的意義
詩篇二十三篇是講道常用的經文,究竟原本想表達甚麼意思呢?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回到神的殿:論詩篇二十三篇的意義
詩篇二十三篇是講道常用的經文,究竟原本想表達甚麼意思呢?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回到神的殿:論詩篇二十三篇的意義
巴蘭為何對耶和華「敬虔」,可是回應他卻是神呢?耶和華為何代驢開口說話呢?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驢子說話:論巴蘭的真情假意
教會傳統常把雅各看為負面人物,用盡欺騙的手法爭取他想要的東西,可是編修者是否想表達這個意思呢?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我的麻煩家庭:再思雅各人物
該隱和亞伯都是對神帶來供物,為何神有不同反應?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人在做;神在看:論該隱的發怒事件
不同場合講了許多次,可以世人總仍喜歡理解為「耶和華必有預備」。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以生命為祭:談談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意義
信徒常說要緊握著神的應許,甚麼是應許?斷不能把聖經中一節半節就當作是神對自己個人應許。信徒最大問題是先有自己的期望,然後找經文內容配合,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信仰。信仰真正意義在於人放下自己的心意,願意接受神的吩咐!我們要明白應許的目的究竟是甚麼?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應許在前頭;試驗在背後
「生命和事奉」的關係密切,可以有兩層的意思,第一是指事奉的生命,這是指我們的素質。第二是指生命的事奉,就是我們對神的態度。這不關乎於我們說甚麼,而在於我們做甚麼。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事奉與生命:論烏撒死亡之謎(撒下六1-8)
教會傳統有時把基督的觀念混亂,無可否認,耶穌基督是彌賽亞,可是彌賽亞並不定是息的兒子。自希伯來聖經起,彌賽亞是當時的受膏者,並不是指神的兒子。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彌賽亞?受膏者?基督?
默示是神與人傳遞信息的過程,不應違反傳遞信息的常理,否則人也可不能明白的。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信息傳遞與聖經默示的觀念
掃羅要求交鬼婦人尋求已經死去的撒母耳,藉此尋求神的旨意,這故事出現了不同的問題:交鬼的婦人是誰?她有能力叫死人上來嗎?人死後可否在世上出現?故事中的「撒母耳」是誰?故事的焦點卻是掃羅要找交鬼婦人叫撒母耳上來的原因。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神差鬼使:論掃羅召來死去的撒母耳
能夠看得完就真係好厲害的人,深感佩服!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Qoheleth 1:3-11: Prose or Poetry
學者在上世紀已相信聖經內的書卷不是在短時間內寫成的,反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形成,妥拉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是經過這長時間的流傳過程,學者從對經文的解釋,把注意力轉移至研究經文是如何傳遞的,這種歷史的分析是很重要的,起碼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去理解經文的本質。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四經?五經?六經?對妥拉批判學的評析
很多人把摩西對亞瑪力人打仗時舉手看為祈禱的舉動,可是為何他舉手才會取勝呢?難道垂手就不可以是祈禱,卻因此而戰敗? 繼續閱讀 【刊物文章系列】高舉神的杖:論摩西與亞瑪力人的爭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