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建立神人的關係,有時信徒為了把信仰傳給其他人,為了使別人易於接受,結果不自覺把信仰的內涵無限量完美化,把原本解決罪的問題,引伸為神會保守信徒的一切。傳福音變成技巧的訓練,着重的是佈道法,竟不是自己信仰經歷的見證(不是單指升職加薪買入平樓高價賣樓患病得醫治……),只是淪為背誦一些「福音」的內容,完全欠缺反省和信仰的經歷。希伯來聖經教導信仰是要經過學習和實踐,然後才教導別人。無論祭司在宗教場所或是先知蒙召後跟隨「先知老師」,都是經過學習和實踐後才負起教導別人的責任。
以色列人在大利烏王第六年(516年)完成重建聖殿的工程(拉六15),到了以斯拉時,正是亞達薛西王第七年(458年;拉七7),已經過了近六十年,以色列宗教陷入危機,無論是祭司還是群眾都對堅持信仰的態度散漫,也常提出對神的質疑。以斯拉要帶著律法書返回耶路撒冷重整當時的宗教信仰。
Subscribe to get access
Read more of this content when you subscribe today.
可惜的是,今天聽到的「見證」分享,都是一些「神怎樣幫助了我」或是「神怎樣奇妙地醫治了我,所以我信,所以你也應該信」的所謂福音。
今天「入神學院」的人都是說要回應神的「呼召」去做傳道牧者,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畢業去教導別人,哪有時間實踐?神學院收生也有這「呼召」的要求,叫人怎樣學習?
前者的「分享」問題只是建基於信徒究竟相信的是甚麼,這就是教會教導的是甚麼了。
後者的問題我覺得不是問題,「呼召」只是開始的要求,這是「先知」一貫的要求,不過,怎樣回應就是「呼召」的開始。因為「實踐」不是畢業後才開始,而是入學後就應該開始,求學、實踐和自己的生活就是實踐自己在課堂所要學的東西嘛。重點的是「神學生」究樣回應自己的學習。
以斯拉也是「考究」就「遵行」的!
多謝天相兄嘅提醒
🙇♂️🙇♂️
多謝老師提醒,這是最近在選科時,被「了起」的反思。
咁當然要先選啱科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