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反映信徒在現實環境中怎樣表達出自己所相信的神,若沒有建立正確的原則使信徒可以活出來,就只能變成各施各法,因人而異的做法,又怎能是顯出相信神的共同信仰群體呢?
最大問題是負責教導的人面對相同的處境,竟有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若惡人對自己沒有影響時就呼籲要大愛包容接納,影響到自己感到切膚之痛時卻要強烈譴責暴行。到了人家咒罵那些行惡的人時,卻又認為不應這樣做。這樣矛盾的做法叫人如何跟從?搖擺不定只顯示「包容」既不會代表愛心;「譴責」也不能表示公義,只是感受式的教導。
信仰要有一貫做法才能建立原則,當然做法並非一成不變,但是要改變的理由是否為了顯示出真實的信仰。若只以其他一般人的現實考慮,有沒有信仰都是沒有分別的。近月鬧得沸沸揚揚的新型肺炎,有人教導要認罪悔改,也有人指出是天譴,更有些是期望可以藉此公義的彰顯,可以臨到自己不喜歡的群體中。
Subscribe to get access
Read more of this content when you subscribe today.
相問下教授你會點理解撒旦喺約伯記1章11節嘅嗰個提問? 究竟個’brk’嗰個動詞應該好似傳統咁理解為「詛咒」嘅委婉語,抑或係照佢嘅字義「祝福」嚟去理解: 「看他會否當面祝福你?」,質疑約伯喺身邊嘅一切被奪走後,仲會唔會當面祝福神?
這裏不是問功課的地方啊🤣🤣
請看:【希伯來文字彙系列】,好似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