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替一間教會負責崇拜,多年來久聞那裏是有點「靈恩」,由於我不是那方面的專家,加上我又沒有相關知識,不能辨別真假。我只知道希伯來聖經沒有說方言的情況,僅知道的是新約保羅有論述這現象,卻又好像不同於使徒行傳所指的是真實各地區的語言,我沒有資格提出贊成或反對,在英國讀書時也曾參加過靈恩的崇拜,親眼看到他們的情況。
以前教中學的同事也有一個是屬於靈恩教會的信徒,他自稱會說方言的。那時我也曾請教過他說方言的經驗,他只是說嘴唇重複發出單音,至於真正的情況是甚麼我也淡忘了。
今次負責崇拜,我看到領詩的姊妹在詩歌過門時發出異常的單音,最後多以hallelujah結束。這時我才留意到在我身旁的牧師,以及後面的一位姊妹唱詩時並不跟着歌詞,同是發出奇怪的單音,這就使我醒覺可能就是說方言的情況了。於是吸引我的注意,看看方言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請勿怪我不專心唱詩歌啊!)。
身旁的牧師和領詩的姊妹只是發出三個單音,分別是she、ba、la;而後面的姊妹則加多了一個da音。即是說,該教會的方言內容只是she、ba、da、la四個單音,其中的發音是有特定模式的:
(一)若是要使用she音,這音節有兩個明顯特徵:(1)必定是在「句子」的第一個音節;(2)該she音不會重複的,即是不會連續的she、she……。這是可以理解的,若發出其他音節後才she音,是有點不順暢,如she ba da la比ba she da la流暢,另外要不停發出she音也不能像其他音節順暢。
(二)ba、da、la是可以重複的,但次數有所不同,da是較少次數,ba則是其次,而la則是重複最多,特別用在最後音節,可以不停la下去的。
以我多年處理古代近東語文的經驗,若是語言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語言是溝通工具,是講者和聽者傳遞信息的媒介,不可能只有單方面才能明白,否則只是講者自話自說;或是聽者自作多情理解出連講者也沒有的表達意思。(2)說話的音節反映入文字中,第一是像中文是表義字,即是每一個音節代表一個字,並且每一個字是表達出意思,不是表達讀音。第二是像英文般是表音字,一個字可以包括不同數量的音節,字本身正顯示出讀音,由讀音來與字義建立關係。第三是像古代西北語系介乎中間,一方面可以從字根中顯示其相關意思,另一方面又沒有顯示母音(只有三個母音字母),因此透過字根能分辨字義,以子音來判斷讀音的方法。
可是該教會的方言只有she、ba、da、la四個單音,明顯不可能像是中文般表義,假如she、ba、da、la是表達「讚、美、上、主」的意思,她們發出she、ba、la、la、la就應是「讚、美、主、主、主」了!這樣的溝通媒介過於簡陋,不像粵語同一個單音以九個聲調來區分不同字義,變成僅有四個字的意思,不可能成為一個健全的語言系統。
因此只能是表音字,透過不同音節的數目和次序,表達不同的意思,即是she是單音節一個意思,she、ba雙音節可以另外一個字,she、ba、la三音節又是不同意思。假如sheba是指「讚美」、da是「天上」、la是「主」,亦可以組合she「專心」、bada「稱頌」、la「主」,這樣就可以多些組合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不過問題仍有:(一)變化仍不足構成一個語言體系;(二)她們的發音是只連珠爆發出不同單音,中間並沒有間斷,不是以不同音節的數目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三)很多時她們最後是不斷重複la字,根本不可能有一種語文用不同數目的相同音節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即是lalala是一個意思,lalalala又是另一個意思,因為無論講者和聽者都沒法在對話時計算得到的。
我沒有相關知識,不能判斷其真偽,只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證明不應是一種獨立完整的語言系統,不能成為有效與對象溝通的媒介,除非像幼童最初學習語言的階段,只懂發出「爸爸」、「媽媽」簡單的單音。
從現實的處境來說,為何在信徒一起崇拜唱詩時她們要發出四個單音節呢?大家明明唱中文詩歌,在場的人士甚或是神都應該明白,因為希伯來聖經無論神人對話,天使與神與人的對話,都是用人能夠明白的語言。為何崇拜時要有些人要使用其他人不能明白的「聲音」,我估計當時說方言的人都不會知道自己所發出聲音的意思,為何可以用作敬拜神呢?就算有說方言的人聲稱可以明白其不斷重複的單音,都要看發出的音節是否能夠配合。例如聽到shebadala,斷不可相同音節下理解出「稱頌天上的神」,又可以是「我盡心愛祂」等截然不同的意思。正如聽到孩童說「媽、媽、抱、抱」,怎樣可以理解出另外的其他意思。
我相信最大問題是來自保羅處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相信將來若有機會真的要問一問他究竟甚麼是方言)。按使徒行傳最初記載,方言只是其他地方的語言,是人聽得懂的。可是保羅按在人的頭處,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就能夠說方言(若是學希伯來文是這樣就好了),又可說「預言」。(徒十九6)
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討論方言時有詳細的看法(林前十四章),一開始時已指出清楚的立場,人應該追求的恩賜是「先知講道」,然後把方言與先知講道作比較:
方言 | 先知講道 | |
對象 | 對神說 | 對人說 |
方向 | 心中說出各樣的奧秘 | 造就、安慰、 勸勉人 |
結果 | 造就自己 | 造就教會 |
目的 | 為不信的人作證據 | 為信的人作證據 |
雖然保羅沒有反對說方言,他自己也聲稱說方言比哥林多教會的人多。可是他指出說方言要有限制:
(1)教會聚會不是只為自己益處,因此要說方言,必翻譯出來,使其他人明白。他舉出樂器和號聲作例子,發出的聲音要有分別,人才能認識和分辨出來。人說方言不能使人明白,就只是向空氣說話,其他人成了外國語言之民。
(2)屬靈的恩賜是造就教會,若單用方言禱告,只是靈,不是理智禱告。可是聚會中的祈禱和唱詩都是要用靈和理智的。
(3)聚會中說方言要按規矩次序,一個說完才到另一個,並且只可有兩人,最多三人,要輪流說,也要有一個人翻譯。若沒有就不能當眾說方言,只對自己和神說。
保羅沒有否定方言,但清楚指出「用理智說五句話去教導人,好過用方言說萬句 」,由於教會聚會不是單為自己,而是要「造就人」,可以「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譯出來的話」。否則若只有方言,其中有不懂方言的人,或是不信的人進來,就誤以為他們是瘋了。若是先知講道就可以受到勸戒和審明,把自己內心隱藏的事顯露出來。
因此該教會唱詩時有三人說方言,既沒有人翻譯出來,又不按保羅教導要輪流說,因此不配合保羅所說用在聚會中作教導。惟一配合是她們「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秘」(林前十四2),那就要問她們懂得心靈裏講了甚麼「奧秘」了!若是不知道又是否能夠證明她們說方言沒有效用?這又陷入循環論證中,解釋若是「奧秘」,人自然不能明白,既然人不能明白,那麼說方言又有何用呢?我不知道唱詩要說方言的目的,我相信是為了自己多於別人了。我只擔心信徒以為懂得發出這些單音,就以為自己與神的關係很親密,不大理會應要持守維持神人關係的真正方法。或許保羅說得好:「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林前十四20)這些只能重複單音的方言,是嬰孩、小孩子還是大人呢?
黃天相
22-2-2023
後記:
無怪有些信徒以為聚會的感覺就等於與神的親密關係,結果只要求追求感受,就以為是「深度敬拜」,殊不知神看人不是在聚會怎樣感受祂,而是日常生活中如何反映神的形象,使自己活在神的心意中!那個領詩的姊妹在帶領時所教導的觀念,明顯沒有任何聖經支持,甚至乎可以說有誤,只是出於自己的看法。這樣,她所說方言的經歷,似乎幫不到她明白正確的信仰了,當然我不知道她明白了甚麼「奧秘」。
試過有次聚會,講員主講舊約,最後說用希伯來文來祝福大家,當時我冷眼旁觀(工作人員嘛,緊係要昅住現場環境啦😂),見到大家領受祝福後一臉滿足,當然事後講員有講番個內容係乜(我就唔記得lu🙄),但我困惑位是大家接受祝福時明白講員講乜咩?點解可以一臉滿足?難道希伯來文的祝福勁到唔明都領受到⋯⋯?
散會後都有將呢啲問題同較熟的朋友及堂主任分享;當然,僅此而已,唔同其他的大家分享了,找死嗎😂
或許「聖靈」感動他們明白呢?😅堂主任點答你?
話時話,若明知會眾都唔明,點解要用別國語言呢?我用台山話得唔得?係咪唔夠屬靈呢?
堂主任好似係鼓勵我睇開啲啲(對於會眾一臉滿足事情上),佢都明知我唔係問問題㗎啦😂
如果用會眾聽唔明的語言係屬靈,咁你都屬靈咗好多年喎🤣🤣
不過,嘥氣啦,A君同B君同樣用希伯來文祝福,一個可能令人家覺得心感滿足,另一個可能只令人家覺得佢响度晒嘢⋯⋯所以講員的決定或許都取決於當刻會眾的反應,唔知佢當時係咪見到啲會眾會好沉醉於佢用原文講解的部份呢⋯⋯🤔
但,好想聽你講台山話囉,下次上堂時試吓用台山話可能會令學生們感覺好振奮同好滿足㗎🤣
咁就睇開d,百貨應百客,各人喜歡的方法都唔同,最重要覺得幫到自己啫。😇
那人用原文都可以使會眾沉醉佢嘅講解中,足見功力!😍
A君和B君的不同遭遇,我估可能取決於佢嘅江湖地位啫。🤔
吓,我已經用咗㗎喇,乜你地聽唔到咩?🤣
取決於江湖地位🤔⋯⋯你啱😁
點解我知?因為我見到自己發霉的狀態囉🤣
方言我也不認識,這樣的崇拜狀況我亦不只一次看到,但我每次都只能一頭霧水,只能以使徒行傳及林前的經文作理解
但睇到老師細心觀察、以語言學的角度嘗試解譯他們所發的音節,真係大開眼界
再次諗起老師成日講治學要睇自身的功力,我汗顏之餘更加提醒自己以後要更加細心及繼續學習
或者「方言」有不用「派別」或不同口音呢?😅😅
我都係覺得老土d個句,信仰不是憑感受,那些只像「牙牙學語」般的方言,我這個門外漢就真看不到有多高境界。🧐🧐